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配资开户网
庞小佳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蓄传承了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从孔子杏坛讲学播撒仁爱之道,到唐宋时期“士以师为尊”的文教传统,再到新时代“最美教师”“人民教育家”的精神榜样,尊师之道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文化的基因中。
尊师重教文化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尊重与精神共鸣,也是师生关系的伦理规范。在教育现代化与社会多元化的交汇中,要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共识与文化自觉,需要我们从“心理关怀”的角度重塑其底色,让教师被理解、被看见、被关怀。只有筑牢尊师重教的文化根基,才能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成为教育强国建设中“站得稳、靠得住”的重要力量。
心理关怀的价值,在于从人的内在出发,打通教育的情感循环,激活教师的育人热情与文化传播动力。但以心理关怀重塑尊师重教的文化底色,并非单一环节的努力,需要从制度、文化、教育、组织、技术、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
建立教师心理支持体系。制度是心理关怀的保障,注重教师心理关怀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师心理健康服务规范》,明确教师心理关怀的目标、内容与责任主体,将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经费纳入相关预算,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专项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健全服务网络,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为教师提供定期心理测评与辅导服务,为教师提供“预防—干预—疏导”全流程服务。同时,可以在相关工作制度中融入弹性工作制度或心理调休制度,让教师在面临压力时能有喘息空间,真正实现制度“暖人心”。
营造“浸润式”尊师文化氛围。文化氛围是心理关怀的“软环境”,尊师重教文化需要融入社会生活。首先,我们要积极挖掘传统尊师重教文化资源,比如,将“程门立雪”“子贡尊师”等典故制作成短视频、绘本等通俗内容,通过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以及报纸、电台、社区宣传栏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在博物馆、文化馆开设“尊师重教文化展区”,展示古代师生互动的文物、近代教师的育人故事,让公众感受尊师重教文化的历史厚度。其次,开展当代尊师重教文化活动,包括在教师节期间举办“尊师重教文化节”“教师故事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也可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置尊师重教文化标识,包括在地铁播放教师育人短片,让尊师重教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构建“双向性” 师生心理反哺机制。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核心,“师生双向关怀”是促进情感流动的主渠道。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用“共情”“包容”理念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表达对教师的心理关怀,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我为老师送温暖”“师生心理互助小组”等活动,让学生用书信、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对教师的理解与支持,这种双向的心理反哺,既能让温情在师生间流动,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践行尊师重教。
构建“人性化”教师工作生态。学校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场所,优化工作生态,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是对教师心理关怀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精简非教学任务,取消不必要的报表填报、会议培训、评比检查,让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与文化传播。另一方面,要营造积极的同事关系,包括开展“教师文化沙龙”“教学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可以建立教师互助小组,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形成温暖融洽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能让教师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减少心理孤独感,增强职业归属感。
开发“数字化”心理关怀工具。数字化技术是心理关怀的“新助力”,学校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个性化关怀与实时心理预警。一是搭建数字化心理服务平台,开发“教师心理关怀”App,整合实现心理测评、在线咨询、情绪调节等功能,教师可通过App自主完成心理评估,预约专业心理咨询师,学习简单的减压方法;平台还可以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推送“传统文化减压”相关内容,比如书法练习教程、古典音乐赏析等。二是为教师建立心理数据系统,通过分析教师的心理测评数据、教学反馈数据,精准识别高压力教师群体,提前介入干预。“数字化”心理关怀有助于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心理关怀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
打造“一体化”尊师共同体。家庭与社会是尊师重教文化的“土壤”,家校社协同是厚植尊师重教文化的“助推剂”。在家校合作方面,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线上沟通平台等,向家长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与压力,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教育成果,避免过度焦虑与苛责。在校社合作方面,社区可以与学校合作建立“尊师重教志愿服务队”,为教师提供生活便利,包括帮助教师解决子女托管问题、开展教师家庭慰问活动等;同时,社区可以利用宣传栏、社交媒体等,宣传社区内的优秀教师事迹,营造“社区尊教师、教师爱社区”的氛围。这种家校社协同的共同体,能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多方的支持,增强心理安全感。
尊师重教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教育强国建设,不仅要有制度的力量、科技的支撑,更要有文化的温度。科学有效的心理关怀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更多被尊重和职业荣誉感;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形成,能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广大教师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者系西安翻译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配资开户网。本文系2025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强国背景下以心理需求支持为核心的家—校教育生态构建研究”(25JY69)、2024校级重点教改项目“专业认证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训·研’四维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24A07)的成果]
金富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